2022年是陈江进入北大的第三十一年,执教生涯的第二十一年。这一年,《中国教师报》将“未来教师”这一荣誉颁给陈江,致敬他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始终敢为人先——2013年,被定义为“中国慕课元年”,北京大学开设了第一批慕课,其中有他的一门课程;2018年,他在北大开设了电子游戏的概论课,成为“网红教授”;2020年,疫情突发,上网课成为“停课不停学”的不二选择,他的课被中新社等主流媒体称为“教科书级”网课。

陈江认为,线上授课不仅是突发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也代表未来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技术时代淬炼教师无可替代的真本领并形成核心竞争力,陈江正在思索他的因应之道。

未来教师:北大陈江

| 顾思程

从初入燕园的懵懂学子,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从初登讲台头脑一片空白的新手教师,到“教科书级”网课的主讲者,当我们感叹光阴能如此深刻地改变一个人,也能从陈江身上发现一些不曾被时间消磨的特质,比如乐此不疲的自我鞭策,静水流深的覃思精研。

《中国教师报》2022年教师节专栏《未来教师》

01 权衡:在科研与教学之间

“高校教师的工作就像要举起一副杠铃,左端是教学传道授业,右端是科研学术造诣,而每人左右两端的负重都不太相同。”陈江用这一比喻概括他对高校教师职责的认知,也在多年的适应、调整和权衡中做出了他的选择。

高校教师似乎很难走出科研与教学的平衡。置身高校的工作环境敦促他们在学术上有所造就,为人师者的职责需要他们在传道授业的环节投入精力。陈江的“另类之处”在于,二十一年从教生涯走过,他从拨出80%工作时间投入教学的一线教师,蜕变为一名纯粹的教书匠。

自从2017年最后一个科研项目完结,陈江便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当前,陈江与科研为数不多的连接,是以协助者的身份为同行出谋划策,或是在学院老师的项目研讨会上充任评议人。这或多或少与他留校任教那一刻的预设有所背离。彼时,陈江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先花两三年,至多五六年时间把两门课教好。一旦教学变得游刃有余,就立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科研领域。

本来计划在自己的研究专长上崭露头角、实现前瞻性突破,留校四、五年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陈江却逐渐在教学上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2016年,他创下同时讲十二门课的历史新高。

备课的节奏步履不停,课程的打磨和优化永远没有终点。陈江发现,教学绝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年复一年的授课经验、无懈可击的大纲设计,皆不足以让他对备课环节全然放手。一方面,信科院的课程多讲究时效性。软件在更替,技术在发展,教学内容必然要作出相应的更新与调整。更重要的是,陈江的自驱力有一个极为稳定的来源——学生初入课堂的惊艳与课后收获大量干货的满足。

我绝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听了师兄师姐的推荐而选我课的学生,最后会失望而归。

陈江高度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与教学的实际收效。诚如他的学生所言,“专业课上,陈老师常常会准备详细的ppt来让我们明白应该掌握的知识,并用生动幽默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兴趣”,“陈老师的课堂极富乐趣,讲课语言幽默,逻辑清晰,适时的举例、类比层出不穷,知识点的讲解由浅入深,使人印象深刻”,“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整个学院里上课最认真、效果最好的老师之一”。

在采访过程中,学生的善待与厚意被陈江屡次提及。面对一群聪慧且有灵性的学子,他在教学相长中获得的快慰与自足不言而喻。“2002年留校,一开始一直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教书。我很认真地去教,前两年,学生的评价是,老师很有热情和激情;再过两年,学生说,老师的PPT真赞;到后来,学生评语是老师的课怎么能讲得这么好。”学生的肯定带给他莫大的鼓舞,也让他看到在教学上持久付出的回报。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莫此为甚。“北大对老师很是宽容,你喜欢教书就教书,喜欢做科研就做科研”。 从科研赛道上淡出难免有所遗憾,但课堂已是陈江大展羽翼的天地。

到底是什么契机让他选择了教书这方天地?时间指向这样一刻——在二十岁的返乡途中,周遭是昏昏欲睡的乘客。陈江出神地望着窗外思考自己的未来,从小到大不假思索说了千遍的“长大当个科学家”,在脑海里慢慢改成了“能教出一堆科学家好像也挺好的呀”。蓦然间,以教书为志业的念头浮现于脑海,像是一束光源勘破了晦暗的车厢,也勘破了茫茫未知的前路。

2020年首届北京服贸节上的互动行业人物形象,左一为陈江

02 际会:PPT大神”的网课前史

陈江查了在未名BBS上的数字,注册时间是20009月,上站四万一千次,发帖七万两千篇,在线总时长八千三百小时。大约十年时间里,平均每天在线两个多小时。“按我现在讲的课程来说,其实已经有些沉迷软瘾的症状了。” 至于“呆呆体”——陈江七万多篇BBS帖子里,相当一部分有这样的特征:文字精炼、尽量不换行、每行字表达一个完整含义、有内容、不灌水。“也不知道是PPT做多了影响BBS发帖,还是BBS发帖影响了做PPT”,陈江笑道。

陈江在未名BBS上的账号信息,2022

作为信科的老师,陈江基本在计算机前完成所有工作,闲暇娱乐也离不开互联网这一场域。“BBS大水车”、“呆呆体”这些让北大学子会心一笑的标签,正是他长年驻足BBS留下的印记。未名BBS是陈江了解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与校园生活的窗口。而“呆呆体”——陈江用于抒发己见、指点迷津、激扬文字的写作格式,偏长,每行不超过55个字,有明显的分段和大量省略号,通常将一个完整的意义表达浓缩于一行字中,诸多特点与他的PPT风格不谋而合。

信科学生谈起陈江课上的教学课件,无不予以“极赞”、“必须收藏”、“过于实用”一类的高度赞赏。“PPT大神”之称,至此不胫而走。而事实上,陈江的PPT修炼史谈不上一帆风顺,其间遭逢的挫败与失落,甚至令他至今都心生余悸。

陈江接触PPT技术要比同龄人早许多。1994年,当身边的同学还在考虑WPSWORD孰优孰劣时,在IBM的兼职经历已为他打开通向新世界的大门,成为校园里最早掌握PPT技术的一批人。同伴间的惊叹、师生中的轰动,若说陈江心中对此毫无波澜,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他坦言,尽管只是在技术层面占据些许优势,却也委实让他小小骄傲了一把。“好比别人还站在平原上,我已抵达了一座小山丘。”在把这项技术辐射给周围人的同时,陈江也在个人的PPT实践上投入更多反思和改良。

《制作PPT课件的晋级之路》,陈江

2002年,陈江正式留校任教。有PPT护法,“一上讲台就发怵”的青椒生涯竟不似想象中那般难捱。“在PPT的支撑下,即便教书第一年我面对台下听众大脑一片空白,还是能硬着头皮把课讲下来。”在PPT制作上领先于其他老师的优势,弥补了他初登讲台的生疏。当陈江以为一切都开始渐入佳境,却冷不防遭遇了一次教学事故的打击。

十五、六年前的一个深秋早晨,奋战通宵备课的陈江走进阶梯教室,打开电脑却发现设备无论如何也连接不上。情急之下,他只能借助板书完成两小时的课程。下课后,后排的两名学生向他提出这样的请求:“陈老师,以后还用黑板上课好不好?”那一刻,陈江的心情跌落谷底。他引以为豪的独门绝技瞬间被消解了意义。

技术应当成为教学的助力而不是羁绊。在经历短暂的迷思之后,陈江尝试换位思考,找出从黑板到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切换可能带给学生的困扰和不适。PPT的翻页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想必多数学生都经历过上一页课件的笔记还没记完,老师就已经翻页的场景。教师把控不好PPT页面和页面之间的间断点,学生就要承受情绪上的挫败与无力。”

面对这一问题,陈江试着把课件改成每次更新半页内容的模式,这种做法要花很多精力,但效果并非最佳。尝试了若干手段之后,陈江找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案——上课前给同学们发PPT打印稿,既节省了记笔记的时间,也极大缓解了PPT翻页时学生们瞻前顾后的为难。“其实让学生直接在PPT上做标记,正好能让他们通过动手来加强记忆。”实施过程中,他也不断优化细节,譬如打印版和上课使用的是两个略有区别的版本、把重叠遮挡的图文并排展开。最近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使用平板电脑记笔记,陈江在课前还会再发一份“彩色无遮版”的PDF文件到微信课程群。

在学生这一侧,陈江最初不起眼的一个“小花招”竟然收到了奇效——每次讲完一张PPT页面,在翻页前先简要概括这一页的内容,然后串联出下一页PPT和这一页的关系,再用遥控器翻页。譬如,“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东西的各种优点,那么为了获得更全面的认识,我们也谈谈它的(遥控翻页)…… 缺点。”此时屏幕页面变化,应声出现标题“XXXX的缺点”。熟练之后,陈江又把这个“小花招”用到了PPT页面的行与行之间。学生的反应是立竿见影的,学期末的课程评价出现“老师讲课一气呵成”、“超级流畅”之类的评语。短短两三年,课程评估直接从中游偏上直接攀升到前段。多年后,当他在新课《电子游戏通论》“游戏玩家之心理”章节搜集资料时,突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明悟——游戏开发者会考虑如何在游戏情节中构建起玩家的心理共鸣,而在课堂上,教师也应当借助激励、安慰、巩固机制强化听者的记忆,并加深其理解,这与设计游戏的原理同出一辙。

陈江主讲北京大学讲座《游戏·人生·未来》,2021

2019年后,陈江担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专家,“老师的老师”这一特别身份得到进一步凸显,每年青年教师的培训讲座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话题不限于课件的制作,还包括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课堂中的互动。此类讲座的主题集中于“课件的品质与效率”——品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美观只是最低层次的标准,本质要求则是全局观、逻辑性的呈现。效率则意味着在时间的硬性约束下,课程的准备能以更高效的方式展开。

陈江在北大教师教学培训现场,2019

陈江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但是他分外肯定——课上得好不好,技术是一个关键因素。“通向山腰的路径不胜其数,留给登顶者的选择却明显不多。如果教师仅想获得及格的授课效果,他只需要在思维、内容、口才、技术等方面选择一处用力。但要想达到精彩绝伦的课程效果,技术或许是必须提升的因素之一。”当高校教师面临科研量、绩效、晋升职称等压力,用于教学的精力难免受到影响。陈江希望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教师以更低的试错率适应规则。

03 探路:直播课上的乘风破浪

除了担任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专家、中国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委员会委员,陈江还是第一批国家线上“金课”负责人,最早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的专家之一,是实至名归的在线教育教改先锋。谈及近年來如火如荼的线上直播课,陈江坦言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确实带给教师不小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同时,他也深知技术革新的快车不会放缓。如何适应潮流并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陈江办公室的绿幕(上)和北大研会的直播讲座实况截图(下),2021

在二十一年的执教生涯中,陈江亲历过六次教改浪潮:电视大学、多媒体光盘、PPT、国家精品课、慕课和当下的线上直播。“在意职业生涯的老师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感受不到丝毫危机和忧虑。”教师的危机感和焦灼感在慕课盛行之际到达顶峰。事实上,真正的挑战并未在彼时降临。“在线上直播发明之前,还没有出现对校园里的老师构成绝对威胁的教学技术。”

尽管多数教师对线上教学颇有微词,但在陈江看来,线上直播课有一个最明显的优点:教师在直播时可以进行复杂的场景设定,从而实现线下授课无法达到的互动效果。“聊天室”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

在感受到聊天室的妙处之前,陈江一直以为投票、选择题是直播授课最好的互动工具。但他很快意识到,此类工具带出的频繁弹窗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而聊天室则能完美避开此类缺陷。“聊天室没有那么严肃,但在聊天室里敲字、看别人敲字,本身就能形成直播课的一种强大黏性。”一方面,屏幕后的学生可以字斟句酌地凝练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不必担心发言干扰课堂秩序,中断教师授课。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筛选学生的提问、划分这些问题的优先级。当师生双方都不会忧虑发言对教学秩序造成的间断,课堂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正向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在陈江的基本判断中,线上直播不仅是“情急之下”的选择,更可能昭示着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他敏锐地感受到,直播授课正在不断撼动校园的围墙。抑或是说,校园的围墙已不足以抵挡愈演愈烈的教学竞争。当所有老师被置于同一个赛道进行比拼,优质课程的讲授者脱颖而出。“竞争会在本质上提升教学品质,这不就是当下高校改革的目的所在吗?”

在教学改革中乘风破浪,陈江无疑是底气十足的。

陈江在ClassIn的直播讲座中使用绿幕抠像并演示虚拟角色的现场舞台效果,2020


原文链接:“呆呆”老师,深受北大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