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01,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曙光明白
 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
 曙光明白
 我是03,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曙光明白
 ……
 11月7日,身穿“飞天”舱外航天服的北大人王亚平,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的同时,“曙光明白”这句话也冲上了热搜。
 
 在直播画面中
 一位身穿蓝色试验大褂
 扎着马尾、戴着金框眼镜的女孩
 频频出现在直播镜头里
 一声声“曙光”口令沉着、冷静、饱满
 她的声音穿越天地
 指引着400公里高度之上
 神舟十三号乘组在太空中的操作
 她就是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02级本科校友吴昊
 本次航天员出舱活动的专项指挥
 这位“80后”北大校友
 不仅是第一位空间站出舱活动专项女指挥
 还是出舱活动训练组唯一的女教员
 并担任航天员训练的主教员
 北大人 航天人
 2002年,吴昊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主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4年,吴昊进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工作。不到两年,就成长为一名航天员训练主教员。
 自2019年进入空间站任务训练阶段以来,吴昊默默付出,对各系统的操作和处置情况等了然于胸。
 她常常说:“航天员都是万里挑一的,作为航天员教员,我们也要努力变得更加优秀才行。”
 
 在航天员出舱活动中,地面的支持小组会通过“曙光岗”和航天员直接沟通。
 对于在轨航天员来说,“曙光明白”意味着距离太空400公里高度下航天员系统岗位人员在幕后的全力支持。
 
 当航天员准备执行出舱任务时,从核心舱进入节点舱并关上两舱之间的双向承压舱门开始,直到出舱活动任务完成返回核心舱并关上两舱之间的双向承压舱门结束,在这期间由“曙光”全程指挥实施,一般时长约10小时左右。
 两位北大人,跨越400公里高度,在地球与太空之间真正实现了“天地一心,默契配合”。
 
 让全国人民看到航天人最棒一刻
 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来说,“曙光”曾是星星之火,点亮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载人航天领域的研究。那时的科研人员不仅设计制作出了精美的飞船样图和模型,还给飞船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曙光一号。
 
 纪录片截图
 然而,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基础较薄弱,且工业制造及相关的工艺水平较低。“曙光号”飞船,最终只尘封在一张张构思图和一个个试验中。它的开始与终结如刹那间照亮苍穹的灯塔,指引着后来“神舟”载人飞船前行的轨迹。
 
 纪录片截图
 那段时期,“曙光一号”是建立在梦想之上的尝试。虽然最终因为技术不足及国力限制而搁置,但这段在激情澎湃年代里的勇敢尝试,代表了中国人最质朴的飞天梦想。
 如今,在空间站阶段出舱活动当中,正是“曙光”指引着航天员行走太空的每一步。
 
 吴昊,是出舱活动指挥接力赛中的第三棒。
 在出舱活动实战中,航天员离开核心舱,只身进入深邃的太空,面对的是未知的风险,加上天地差异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曙光”指挥面对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
 虽然是第一次担任曙光岗,但吴昊并没有觉得特别紧张。她坦言,“就像平时每个月的月考一样。”
 作为遥控指挥的“曙光”,与出舱航天员之间天地一心、默契配合是出舱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担任出舱活动训练主教员两年多的时间里,吴昊在低压舱、模拟失重训练水槽、出舱活动程序训练模拟器和虚拟现实模拟器等多个出舱活动训练现场,组织航天员进行了上百次的训练。她参与设计出舱活动训练的每个环节,不仅熟悉整个流程,对空间站平台设备、舱外服等各系统的操作和处置情况都烂熟于心。
 在此次出舱任务中,吴昊和出舱活动支持小组相关人员对任务当天的流程和对应测控区进行了反复核对,明确到每步操作和相应指令。经过长时间大量的地面训练,吴昊与航天员们并肩战斗,从交互口令到每个动作之间的交互,甚至对彼此的脾气秉性摸得一清二楚,为此次出舱活动的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地面模拟训练
 为了尽快掌握技术状态,在飞船飞行程序训练中同时兼任辅助教员岗、记录岗和技术安全岗的吴昊每天都泡在飞船模拟器上——上午进行航天员训练,下午摸索飞行程序,晚上学习相关资料。5个飞行阶段100多项重要操作、60余个故障处置预案和4类应急程序,她全部了然于胸。
 2019年,由于空间站任务需要,选训室领导希望吴昊能加入出舱活动训练组。这意味着,她又得从零起步。有人劝她说,出舱活动训练风险高强度大,不适合女教员。“只要组织需要,就该勇挑重担。”吴昊毫不犹豫地加入出舱活动训练组,争分夺秒学习相关知识。
 2019年底航天员出舱活动水下训练拉开序幕,吴昊参与了数百个学时的训练任务,还自学潜水技能辅助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水下训练,在水里一待就是数个小时。
 忙碌的工作使吴昊鲜有时间陪伴一双儿女,孩子们说她是“看不见的妈妈”。提起儿女,吴昊红了眼眶,但她说:“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曾说过,当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能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交会对接时,个人的潜能就会被极大地激发。所有的苦都是乐。”
 作为出舱活动训练组唯一的女教员,吴昊认为,教员没有男女之别,只有优秀和及格之分,“我要努力向优秀靠近,让全国人民看到航天人最棒一刻”。
 每一次任务成功的背后
 都是无数人无数力量
 全方位为之保驾护航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正稳步推进
 从航天员培养
 到卫星发射
 再到出舱活动指挥
 都有北大人的身影
 北大人,航天人
  
 双重的身份赋予他们
 更高的自我标准和更强烈的使命感
 在祖国航天事业的灿烂篇章里
 还有许许多多像吴昊一样的北大校友、师生
 他们或是奋战在一线
 或是默默奉献在后方
 逐梦星空,纵贯天地
 他们皆是并肩同行者!
 
 转自北大人公众号,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