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17日,北京大学英国校区2025年暑期学校第一期项目“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海外应用实践”举行。在为期16天的研学之旅中,27名来自北大各院系的优秀学子,研习前沿技术和业界应用,探访顶尖企业与科研机构,走进文化地标和历史名城,拓展了国际视野,提升了数智素养,深化了人文思考,全方位提升了全球胜任力。
本项目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国际合作部、汇丰商学院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推出。项目以“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为核心,融合“技术创新+商业应用”双维度,邀请了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等顶尖学府的权威教授授课,安排了BMW Mini工厂和TG0科技公司等英国知名企业的实地考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牛津、剑桥、伦敦等文化名城的深度探访,构建了“学术+实践+文化”的多重体验。项目得到了北京大学海闻奖学基金的大力支持,参与北大汇丰英国校区暑期各项目的学生均获得奖学金资助。

项目启动仪式合影
知行合一 理论研习 深入浅出
7月3日,项目启动仪式在北大汇丰英国校区举行。北大汇丰英国校区副主任韩冰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校区,讲解了校区所在的Foxcombe Hall的百年历史,并介绍了课程安排与注意事项。
项目期间,多场高水平讲座接连登场。牛津大学理论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中心Simon Stringer博士介绍了基于脑功能计算模拟的研究,阐释了大脑视觉与空间处理机制如何启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通过案例启发学生理解 AI 商业化与产业落地的重要意义。亚马逊伦敦研发负责人殷腾飞博士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挑战,重点介绍其提出的FLIRT负责任AI框架,强调在保障安全与伦理的前提下推动 AI 应用落地,为学生理解可信 AI 提供了前沿视角。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电信与人工智能教授Maziar Nekovee结合其在三星与英国电信的产业经验,深入讲解AI在5G/6G通信网络、能源可持续发展及自动驾驶中的应用,强调AI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对未来社会的战略意义。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副教授Bernie Hogan以“自编码困境”为题,探讨了机器学习中编码与自编码的差异,强调信号理解不仅是传输,更涉及推断与主体性,对人工智能信任与治理具有深远启示。伦敦大学学院盖茨比研究中心Peter Latham博士深入分析“AI与脑科学的交叉融合”,探讨AI发展未来的潜力和方向。

Peter Latham博士讲解"AI与脑科学的交叉融合"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同学们参观了由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校友郭留成博士创立的TG0公司,直观感受AI技术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创新应用。参访期间,同学们不仅被公司“万物可触”的愿景深深吸引,也了解了北大校友在英国创业奋斗的故事。

参访TG0公司
在BMW Mini牛津工厂,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具身智能”在工业制造中的实际价值。

参观BMW Mini牛津工厂
紧张的课程之余,项目还组织大家深入体验英伦文化。从泰晤士河畔的风土人情到V&A美术馆的艺术杰作,从剑桥康河的悠然泛舟到牛津古堡的戏剧观赏,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人文情怀。

参观牛津市区及牛津大学
创新实践 模拟创赛 智启未来
项目期间,恰逢由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组委会主办,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承办的2025中英青年创新大赛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英国区域赛决赛举行。本次项目终期考核与创赛有机结合在一起,同学们分成5个小组,围绕“AI+”,构想出创业想法,并在终期汇报中进行路演。
在7月16日的结课汇报中,五个学生团队围绕“AI+创业”主题,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解决方案:

智镜 (LenAI):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摄影助手应用,旨在帮助用户克服拍摄过程中因角度、光线、时机和缺乏专业经验带来的困扰与遗憾。通过实时构图建议、虚拟视觉调整,以及名作对比展示,智镜帮助用户轻松捕捉精彩瞬间,提升拍摄体验。

五里(5mile): 一款专为首次出国旅行者打造的全流程AI助手应用,集行程规划、出行服务与个性化推荐于一体。通过实时AI数据驱动,5mile帮助用户快速生成旅行计划,整合机票、签证、住宿、交通等多种功能于一站式平台,并根据个人偏好提供智能化建议,显著降低首次出境的复杂度与不确定性。

店伴(ShopMate): 一款智能门店服务机器人,集顾客引导、智能结算、多语言交互、货架监测与运营辅助于一体。ShopMate旨在提升顾客购物体验,同时减轻超市员工在盘点、补货和价格更新上的负担,从而提升门店效率和销售表现。

智安通(TS0, Telecom Scam Zero) :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实时反诈骗通话分析服务,通过手机应用或设备插件运行。不同于依赖黑名单或关键词拦截的传统方式,智安通利用大语言模型和深度学习技术实时理解对话语义,识别诈骗行为,并立即发出风险预警。

准面 (True Meet): 一款主要针对无领导小组面试(LGD)场景量身打造的多模态AI评估平台,旨在帮助HR高效、客观地捕捉和分析群面过程中的核心行为特征、语言表达与交互模式。
各小组在技术创新性、市场可行性、商业模式等方面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同学们跨学科整合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获得评委老师的高度评价。经过评审评比,LenAI智镜项目获得“最佳创意奖”。
温情告别 师生校友 欢聚英伦
7月16日晚,暑期项目结课仪式在北京大学英国校区大礼堂举行。
学生代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3级本科生范潇帷同学回顾了项目的收获与成长。校友代表、牛津大学计算机系讲师吴连龙博士分享了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体验。领队教师代表、北京大学保卫部副部长廖万平老师用“三束光”总结本次暑期学校的旅程,期待同学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大展拳脚。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侯士敏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暑期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拓展国际视野的宝贵平台,使大家切实感受到中英两国在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他表示,见证了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的显著成长与结业汇报中的紧密协作,倍感欣慰。这也进一步坚定了学院今后与汇丰商学院等单位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暑期项目的信心与决心。
典礼最后,侯士敏院长为同学们颁发结课证书,以资鼓励。在温馨的晚宴氛围中,师生们畅谈感悟,互道珍重,为这段难忘的旅程画上圆满句号。

侯士敏院长总结发言
本期暑期项目不仅强化了学生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素养,更培养了其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北大推进全球化教育的又一成功范例。

结课仪式合影留念
学员感想
诸品璋 社会学系2024级研究生
短短几周的暑期学校,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拓展,更是视野、心态与思维方式的转变。跨学科的交流让我看到了前沿科技背后的多元推动力;中英课堂的差异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学习路径;而英国文化的多层次体验,则让我在感受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同时,更加坚定了走向世界、拥抱多元的决心。旅途已结束,但它带来的思考与动力,还会继续在我的学习与生活中延伸。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希望自己能带着这段经历的余温,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郑睿扬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4级本科生
学术讲座之外,企业参访也是重要的一课。在北大校友创办的企业TG0,我们了解到该公司针对穿戴表面的智能设计。期间,郭学长用智能吉他弹奏一曲《后来》更是点燃全场气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创业的智慧和勇气。他察觉到有很多表面空间可以利用、压电器件接线太多可以化繁为简,于是选择触摸方向进行研发;他在异国他乡突破各种困难,把初创公司做到英国新星企业,让我十分佩服。在迷你工厂,我们看到了自动化生产流程,直观领略到先进技术对生产力的贡献。当然,国内车企也不遑多让。
胡思成 元培学院2024级本科生
在泰晤士河畔的长椅上。天空是伦敦常见的阴天,云层厚重,却将日光过滤得无比柔和。没有了刺眼的光线,河水呈现出一种沉静的银灰色。我们就这样吹着风,看游船不紧不慢地划过,看岸边的人潮聚了又散,看巨大的伦敦眼在沉静的天幕下小憩。城市的喧嚣仿佛被这片温和的灰色所稀释,只留下一份出人意料的、独属于七月的惬意。我想,这次暑校真正留给我的,是在内心建立了一个新的坐标系。它让我看见,知识的广度、文化的深度和世界的尺度,最终都将指向我们如何定位自身。那个在牛津田野上奔跑的傍晚,仿佛被永远地拉长了。它告诉我,远方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可以被带在身上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行而不辍,未来自会发生。
王佳禾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4级本科生
提到结课展示,我很幸运遇到了一群有才且尽责的可爱组员。那些brainstorming的记忆,会留在我记忆长河的深处,无论是一起构思demo、录制视频,还是共同polish ppt、修改稿子,台上的纯英文formal presentation的背后,凝聚着我们的vision、emotion and collaboration。再遥望那片星河,感谢每一个闪闪发光的你,与我同走这一程。
王思明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4级本科生
归去,回兮,其间不可细念,念之泪涟涟。
牛津郡,叹息桥,两去但何言,惟叹物在人去,旧迹依在,人世百年。
剑桥郡,游船迹,风流细数,荏苒最无情。
历历眼前,可亲可敬众师,悉心筹划此程,尽心陪伴支持;
众学者教授,尽心授识吾柴。
莎剧,双创,迷你工厂…… 艺术、知识与实践的狂欢!
异域景,难忘情。
谢宇翔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
写下这些,是想给这段时光一个郑重的交代。再深刻的感受,再炽热的情感,都会被时光磨淡,唯有落在纸上,才算真正珍藏。从前不懂 “能量” 二字,如今渐渐明白:人越长大,要扛的压力越重,能交心的人越少,而活得通透、过得扎实,是需要能量的 —— 这能量来自坚定的信念、做成的事、同行的人。
这趟英国之旅,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能量。感谢所有信任与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相信日后回望,这段时光会像一束光,在困顿中照亮前路,让我有勇气走好脚下的漫漫长路。若多年后再读起这些文字,愿依然能被此刻的真诚打动。
黄思琦 深圳研究生院2024级研究生
离别的那天,温莎的阳光格外温柔。站在城堡前回望,16天的时光像电影快放:牛津的晨雾、剑桥的晚霞、伦敦街头的红色巴士、工厂里的机械臂、戏剧表演里的掌声、课堂上的发言、BBQ的烟火气……原来这场旅程,不只是学了知识,更像是一场"文化串门",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读懂了世界的多元,也看清了自己的位置。飞机起飞时,窗外的伦敦眼渐渐缩小。但这些日子里收获的见识、结下的情谊,早像种子落进心里。或许未来某天,当我们谈论创新、文化或责任时,脑海里会突然闪过康河的柔波、工厂的齿轮、或是同学递来的那半块饼干——这大概就是这场暑期学校最好的礼物:让远方不再遥远,让知识有了温度,让每段相遇都成了往后日子里,想起就会嘴角上扬的回忆。
范潇帷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
最该感谢的是北大。感谢学校用国际化的视野,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既能在课堂上与Oxford、UCL的顶尖学者对话,也能在high-tech工厂里感受智能制造的实践;既能在大英博物馆里触摸文明的厚度,也能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感受语言的魅力。这份“学术+文化”的双重馈赠,会成为我们人生里最珍贵的“暑期礼物”。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在实验室里调试模型,在会议室里讨论方案,或是在书架前看到一本关于英国的书籍时,会突然想起这个夏天,想起教授们的课堂、无弦的吉他、会造车的机器人,想起牛津的建筑、剑桥的康河、伦敦的雨,还有身边这群一起写报告、一起在BBQ草坪上唱歌、一起为了赶早班车啃面包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