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杯第47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亚洲区)决赛,于3月24-26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由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王展鹏、蒋凌宇和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罗煜翔三位本科生组成的队伍荣获冠军,这也是三位同学在ICPC竞赛中的第二次夺冠!
ICPC是面向大学生的全球性编程竞赛,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于1970年发起组织。竞赛形式为团队合作,每支队伍由三名队员组成,需要在5个小时内使用C/C++、Java和Python中的任意一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解决13道赛题,正确答题数量最多且总用时最少的队伍获胜。三名队员须共用一台电脑,因此除了扎实的专业水平外,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心理素质同样是获胜的关键。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EC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文新表示,ICPC竞赛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场地。
来自2021级图灵班的王展鹏是一名竞赛“老手”,在高中时就参加过多次信息学科的竞赛,最终通过集训队保送来到北大。团队组建伊始,身为队长的王展鹏并没有像传统的竞赛队一样,都选择同一个院系的队友,他懂得团队“和而不同”的重要性,于是邀请了曾经比赛的竞争对手——数学学院的罗煜翔共同组队。而实战经验更加丰富的同班同学蒋凌宇的加盟,更为这支年轻的队伍增加了强有力的保障。三位同学各有所长,合作默契,在日常练习和比赛中都表现出极强的团队凝聚力。
这支北大参赛队伍由北大计算机学院罗国杰教授担任主教练、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勤健老师担任教练。从第一次参赛到再次夺得金牌,北大在征战ICPC的路上已走过20余年。回顾北大的参赛史,罗国杰表示:随着比赛经验的积累,学校的竞赛训练模式也在不断调整,从一开始教练和学校主导,逐渐推进到学生自我主导。这次比赛中的几支队伍在平时的训练比赛里各有千秋。优秀队伍之间互相比较、互相竞争,可以促进彼此更好地发展。
今年,全国共314支优秀队伍参赛,分别来自近150所高校、12所中学和4家企业。最后28支队伍获得金奖、56支队伍获得银奖、84支队伍获得铜奖。
让我们期待北京大学代表队在未来比赛中的精彩表现!
![](/__local/2/30/8F/7D7EE05E3A0407E135225BD40C4_71E6893E_3DF37.jpg)
![](/__local/1/C0/80/90A41043F5148F79BAC0E0658D2_2A4759C2_38711.jpg)
![](/__local/7/C7/F0/61C1C0C8FB4AFCFB6184EEA068E_A62587AD_3C4C6.jpg)
![](/__local/1/5F/E9/CA200C1E2ABA114C858E1B5F640_72C3A404_2751F.jpg)
![](/__local/D/C9/98/CDE62332F2DDA348E6DB9BB5685_F5035C52_1F821.jpg)
![](/__local/C/E0/88/7CF51685434F3A9D6BC46842049_C6A39028_24B5B.jpg)
![](/__local/E/88/6F/52394C3B171F01A494D71DAF5DB_38F5DF3C_1F19A.jpg)
![](/__local/4/3E/8D/CD27EA578CB8DF087D662CE5CF6_A8B6AA9C_317DF.jpg)
原文链接:北大学生再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