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璇走进这间会议室,一张黑色的长椭圆桌子摆放在正中,七八个面试官在桌子另一侧零散地坐着,他们全部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其中大部分是专业度极高的研究员。

这是一场多对一的面试,面试者将接受来自他们全方位、无死角的提问。此刻,他们正保持着绝对的安静,一位面试官面带微笑:开始吧。

陆璇努力维持着呼吸的平稳,手心有些微微的汗意。她的面试时间被安排得相对靠后,之前的面试者并没有给出什么有效的反馈,而从之前面试者的反馈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这是场一个人的战役。

电脑上答辩的画面被投影在幕布上,她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声音在房间中响起:Good afternoon everyone, I am Xuan Lu from Peking University.

评选是为了获得认可和激励

当她聚精会神地看着你,大大的眼睛和两排洁白的细齿,让你会觉得这是个小姑娘,因为她素净白皙的脸,因为她温柔可爱的笑。她的头发黑黑的,细细软软地垂在耳朵两旁,是高中时常见的妹妹头

今年是2018年,我应该算是27岁了。她温柔地笑着介绍自己。小小的身子裹在宽松的蓝灰色 毛衣中,袖子刚好可以遮住她的大拇指,露出了与她的脸庞一样白净的手指。她是陆璇,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2017年度微软奖学金唯一的女性获奖者。

微软亚洲研究院素来与北大颇有渊源,历届微软奖学金也不乏北大的获奖者。20175月,陆璇的指导老师刘譞哲通过微信转发给她一个链接,那是有关2017年度微软奖学金评选的通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刘譞哲副教授是2007年的微软奖学金获得者,刘譞哲在2013-2014年时在微软做过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其间与微软研究团队的交流研究让他本人获益匪浅,并对他研究方向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强烈推荐陆璇去投递简历。

我们一般都是参加校内的评奖评优,还蛮想知道自己做的这个工作在更广范围、更国际化的环境下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自己觉得看一下别人的态度也蛮好的。可能交流之下会有很多的想法和更新的尝试吧!

学生做科研,每天基本就是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的奔波,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校内,与外界的接触基本都是以学术交流为主。所以陆璇想,如果自己能够得奖,对整个项目组也是一种激励,特别是可以让一些研究中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做、研究一年甚至两年之后才能看到成果发论文的人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当然,她也确实做到了。

顺风顺水的科研之路

做科研并非陆璇一开始的想法。正如她自己所说,很多都是巧合,或者说是顺理成章。她从江苏考到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从本科读到硕士,一路风平浪静。陆璇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轨迹会与室友们完美重合:毕业,找工作,选择留京或者回到包邮区……但是读硕士的陆璇的观念渐渐有了改变。大概是在2015年上半年的时候,觉得有一点读博的想法,也是想继续从事科研,所以跟刘老师聊了一下,还是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不过他也建议我要考虑清楚。但是2016年,陆璇突然觉得自己蛮适合科研的,所以就去申请了硕转博’”

顺利地转为了博士、早早跟着导师做项目的陆璇连在令大多数人头疼的论文发表上也仿佛是上天的宠儿。我博一的时候已经发了两篇Apaper,去年又发了一篇,所以就还好。博士生毕业的门槛年年变化,不同方向、不同老师对博士生毕业的要求也不同。然而陆璇至今已经在《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软件工程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CSE)、普适计算国际会议(ACM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等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A类会议长文3篇。所以,目前的陆璇早已站在了安全线内,剩下的时间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当中了。

其实运气还是很重要的。陆璇害羞地笑了,眼下暗青色的黑眼圈难以掩饰。

陆璇从本科到硕士的研究都偏向服务计算。后来,互联网快速发展,移动通讯迅速崛起,2014年刘譞哲结束了在微软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回到北大,开始进行移动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陆璇也随之转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了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移动应用优化。

这种优化可以具体到每一个用户身上。用户会在手机上对APP进行一些操作,比如下载、评分等,这些操作会被应用记录在后台,而陆璇所在项目组会跟业界一些公司,比如豌豆荚,进行合作,根据公司提供的后台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发现用户的使用模式,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不仅如此,由于现在市场上安卓手机的生产厂商、型号多样,不用提小米跟锤子手机这样的差别,就连红米3和小米3使用同一个版本都会出现问题,因此实验室还要通过用户的行为分析出应用的受众更倾向于使用哪些设备,预测出怎样设计应用会更容易获得用户青睐。

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出国,陆璇在意识到自己对科研拥有浓厚的兴趣时,有同学劝她何不干脆申请个国外的博士,毕竟在国外的名校研究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学习机会,但是陆璇还是坚持选择了在国内读博。她觉得国内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加之自己所在项目组研究环境相对国际化,与国际上一流研究人员有着密切的合作,之后自己外出交流的机会还很多,所以不急于一时。

无趣又有趣地生活

从陆璇的宿舍楼到实验室不过300米左右,陆璇花大约6分钟就可以坐在实验室里开始今天的工作。也或许正因如此,陆璇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血都倾注到了科研当中,很难再去分点注意力给生活。

黑白运动裤上起了一层小小的毛球,这是主人宠爱它的标志,也意味着它很可能被穿了不止一个冬天;简简单单的清汤挂面头,是最本质的黑色;她的眉毛倒是异常的整齐,不过——

修眉毛?不,我没有修眉毛。我很糙的哈哈哈哈。

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这个有趣一词已经变得有些疯魔的时代,很少会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无趣。但陆璇似乎全然不在意这些:我就是一个无趣的人。

但是那又如何呢?除了科研,她的人生还有很多其他闪光的地方。她看电影的口味很杂。《芳华》《妖猫传》《嘉年华》都看过了,好评的(电影)就去看一看,口碑差的就不去浪费自己的时间了。她偶尔也会去看看歌剧,从中关村美嘉影院到百讲,从百讲再到蜂巢剧场、繁星戏剧村,这个小小的南方姑娘在很努力地生活得有趣。

此外,与前室友们和实验室伙伴的日常聚餐,也是她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她与3个室友一起住了7年,即使是分专业都没能成功分开他们,2014年的时候陆璇宿舍还被北京大学评为10个示范宿舍之一。我们的感情一直特别好,现在他们3个毕业了,除了一个人去了上海,我们其余3个人还是会经常相聚,吃个饭聊聊天什么的。

这是陆璇日常中难得的消遣,除此之外就是与实验室的同伴们一起约饭。刚获得奖学金的她被伙伴们狠狠了一顿,请吃了一顿铁板烧,大家就都心满意足了,哈哈哈哈

性别从来不是判断标准

作为2017年度微软奖学金唯一的女性获奖者,陆璇并没有太注意性别的不同。对她而言,女生和男生在写代码上并没有很大差别。当然整体大环境在这儿,本身选择这一行的女性比例就低,在这个过程中男生多也确实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上的差异,但是女生从来不会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

说到这个话题时,陆璇声音突然大了起来,仿佛被注入了某种力量。信科,或者北大,有很多女老师开设的大课或者专业课,她们都讲得非常棒。不仅如此,她们在研究上也很有建树。

陆璇参加过一次本科生的科研宣讲活动,突然有一位老师点到了她:陆璇,你来聊一聊女性读博士有什么优势?这个问题其实本身有问题。但我理解,因为现场坐了很多本科生,有很多女生,这个老师可能是出于一种鼓励女生做科研的角度来让我去作分享。陆璇笑了一下,她原本就一直上扬的嘴角弧度在片刻之间带上了一点自嘲的味道:我之前没有太多去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站在性别的角度来想读博士有没有什么优势呢?所以这个问题她当时没有很好地回答。

北大,或者是整个学术界,有很多女博士和女学者,她们都非常优秀,比如中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荣膺约翰?毕克利奖的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用性别来做限定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观念,正如陆璇始终不觉得她得了这个微软奖学金就意味着她非常优秀,因为这仅仅代表更优秀的别人或者说更优秀的女性没有去参加这个评选,如此罢了。

毕竟,性别从来都不是一个判断标准。

20176月,陆璇拜托两位老师帮自己写了推荐信,大致写出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向微软亚洲研究院投出了自己的申请。

2017917日,她推开会议室的门,昂首挺胸,走了进去。

20171019日,颁奖典礼如期进行,她身穿黑色外套,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Peter Lee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为其颁奖。

这位来自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女生将在春节前后前往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3个月的实习,到时她将与那里的研究团队一起探寻新的天地。

背景介绍:微软学者奖学金项目由微软亚洲研究院于1999年启动,面向亚太地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旨在发掘、支持和鼓励有潜力的低年级博士生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在往年评选中,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多位研究生曾获此殊荣。2017年度微软奖学金唯一女性获奖者陆璇本科毕业于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自2016年起在梅宏院士、刘譞哲副教授(2007年度微软学者奖学金获得者)的共同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工作以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移动应用优化为主;迄今已在多个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A类会议长文3篇。

(文章来源:http://pkunews.pku.edu.cn/zdlm/2018-01/08/content_300959.htm,作者:北京大学新闻网学生记者于子悦)

陆璇:性别从来不是判断标准01.jpg陆璇:性别从来不是判断标准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