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瑛,女,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1968年参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留校任教。在近35年的高校工作中,她满怀对党的教育事业和北京大学的深厚感情,兢兢业业,无私忘我地投入教育、党务和行政工作,曾荣获1990年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2010年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推开理科一号楼1106办公室的门,一头乌发的郭瑛老师显得很年轻。年过60岁的她曾连任两届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是一位“老兵”。30来年的党务工作生涯,让郭瑛从一名电子系无线电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北京大学优秀党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
郭瑛这一辈人特别喜欢这样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中唱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
在郭瑛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一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的底色。为党的事业殚精竭虑、学习实践、无私奉献是她一生的追求,也是她永远年轻的秘诀。
推动学院科学发展的建设者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组建于2002年,由原电子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和信息科学中心合并而成。合并后,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一跃成为北大第一,再加上原来三个单位的风格和管理方式都不甚相同,又是强强联合,学院成立之初,在整合方面,学院党委面临着巨大挑战。郭瑛担任学院党委书记期间,重视领导班子团队建设,和同事们一道,坚持“抓融合,打基础,定规划,谋发展”的工作思路,为学院初步建立,到平稳过渡,再到整合凝聚、稳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运行良好的组织系统和制度建设是学院发展的基础。郭瑛领导学院党委,与行政密切合作,建立健全学院各级组织、各职能部门,制定工作条例和工作规范,精心设计,周密安排,顺利实现了平稳过渡。在她带领下,学院党委以党政联席会为抓手,积极参与决策,协调、推动决策执行。党委不断完善和优化组织建设,推进院务党务公开,成立了教代会、教授会,建立了所长沟通会、学院年会等沟通交流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各项工作始终围绕学院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有序进行。学院党委和行政一道先后制定、修订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政班子工作规则》(修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三重一大制度》(修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工作职责》、《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支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规范党委和学院行政工作,保障学院可持续发展。
在郭瑛的领导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在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新形式方面不断开辟新的天地,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组织支持,为党员的成长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他们组建了组织工作委员会,建设了电化教育教室,围绕学院发展开展党建研究,切实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提高了院党委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学院党委特别重视强化支书支委培训,加强分类指导,几年来学院基层党支部在自身凝聚力、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对本单位的发展建设做贡献方面,有明显加强和提升。各党支部积极响应学校基层党建创新立项工作,从2006年起共完成党建创新活动115项,其中完成学校党建创新立项43项,有多项活动获得学校奖励。
组织和制度是学院科学发展的硬保障,活动则能突显学院的精气神。每到重要的节庆时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工作总是格外红火。学院在成立五、六周年时连续举办院庆及名家讲坛活动,纪念电子系成立50周年、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设立30周年系列活动相继成功举办,信息科学技术文化月成为每年的学生文化活动盛事,在这些活动的幕后,我们总是能看到郭瑛为工作孜孜不倦的身影。她倾力打造的每年一度的七一表彰报告会不仅向党员同志和全院教职工汇报阶段性工作,表彰先进,还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深受好评。2007年邀请经济学院刘伟教授做《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报告;2008年正值汶川大地震之后,邀请哲学系王东教授做《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洗礼》讲座;2009年邀请部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指导检查工作组组长张浚生教授做《有关香港问题》的报告;2010年邀请本院的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杨芙清院士做《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息》报告。这些报告围绕党的教育方针,紧贴师生学习需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引领学院师生员工团结向上的灯塔。
爱岗敬业、担当奉献的北大教师
郭瑛任教、做学生工作和党务工作36年,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1976级开始,她与每个年级的同学都有接触和联系。2010年,郭瑛得到了两个惊喜:一是1976级声学专业的学生给她带来了毕业30年聚会的纪念礼物;二是获知了1988级三位学生取得事业发展的好消息,其中一位回学院做访问学者,一位成为首席经济学家在媒体上点评经济形势,一位作为省部级中青年干部到中央党校学习培训。
1976级与1988级这两个年级在校学习期间,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政治风波前后,社会变革和社会思潮对在校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时任这两级班主任的郭瑛,二、三十年后得到了学生的问候,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深感当时的格外操心和付出是值得的。
郭瑛说:“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就和欣慰,莫过于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自己的努力能为学生的人生助力。”
从教30年,郭瑛的体会是:做老师一定要从教学和班主任开始。北大教师要有功底,要有职业素养,还要了解学生和北大。
1976年,郭瑛开始参加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当时带她工作的老教师王楚、郑乐民教授给她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学术功底深厚,教学精湛,从1976级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分白天黑夜,给学生教学、答疑、指导。郭瑛当时刚毕业留校,以王楚等教授为师,努力学习他们的精湛学术和高尚道德。郭瑛说:“我自知无法与老师们比肩,但他们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高标准和不放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作风,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正是这些鼓舞着我努力学习,胜任在北大的工作。”
八十年代中期,郭瑛参加了人事工作和毕业生分配就业工作。在工作中,她发现,学生工作和学生状况都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方面是大学生现实情况和社会期望的落差,许多教师学生对此有怨言,学生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急待改进与加强。郭瑛深感自己肩上的压力,她进修了哲学系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课程,以提高自己做学生工作的能力。
在郭瑛看来,在大学一年级对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进行指导,开展思想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出于这种想法,自1995年以来,郭瑛一直为大一学生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她精心选择切入点,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课堂讨论。因为上课形式活泼多样,与同学生活联系紧密,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欢迎。
例如在上《事业与爱情》专题时,郭老师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就大学生关心的该不该谈恋爱、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的问题展开学习讨论,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主持、演讲、辩论等形式, 有一次还邀请了往届同学当嘉宾。老师在讨论基础上帮助同学正确认识爱情与性、与学业、与友谊的关系,把握爱情的发生、发展。通过这样鲜活有趣的教育,同学们澄清了认识,加强了对自身和他人的了解,有信心处理好恋爱问题。《祖国和家乡》更是课程的保留节目,同学们按来源地区分组,介绍各自家乡,形式不限。同学们从中增加了对祖国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体验了自主学习的特点,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达到了帮助大一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十几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中,郭瑛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教好每一堂课。尽管她身肩党委书记的责任,公务繁忙,德育课的教学一点儿都没有落下。
在郭瑛看来,课内外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德育与专业教学相辅相成,对做好育人工作极为有利。同时,通过一线教学活动,自己也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东西。她一直努力以大学生成长发展为主线,以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将大学生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教学和日常指导结合起来,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
正是因为郭瑛的躬身亲为,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内形成了重视德育,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扎实,学院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德育先进单位,并连续三次获得北京大学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回首30年来从事党务工作的峥嵘岁月,郭瑛老师认为牢记党的宗旨是最为重要的,“党务工作要用心,下功夫才能做好”,她的体会是“做好高校党的工作,必须坚持学习运用系统科学,研究掌握教育科学的规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依靠党和全体师生员工。”
郭瑛坦言自己多年以来一直对院系党委书记工作心怀敬畏、如履薄冰,因为责任重大,要将党的优良传统、北大传统、北大共产党人的精神延续下去,她唯有殚精竭虑、风雨兼程。(文:张克/程春晓)